你讀過餘光中的《鄉愁》嗎?
小小羊圈圈:
在華人世界裡,但凡能有高中文化的人,都會知道有一個中國詩人叫餘光中,他寫過一首詩叫《鄉愁》。一首《鄉愁》,不僅成為世界文學殿堂裡的不朽明珠,更成為所有海外華人表達思念最好的載體。
一個人90而病故,可算喜喪。作為一個詩人,90歲的餘光中先生可謂有大智慧,他走的每一步好像都走對瞭,所以一生平平安安,富貴到老。
作為詩人,或者作為一個文人,他無疑是成功的。這種成功這源於他在21歲時,花20分鐘寫的那首短詩《鄉愁》。在娛樂圈有的人是靠一首歌吃一輩子,而餘老先生是靠20歲時的一首詩征得一生的名聲。可謂一戰成名。
餘光中讓人記住的詩,多創作於早期,比如港臺詩人較為欣賞的《敲打樂》詩集,以及令他在中國人心中留名的《鄉愁》
對於普通的民眾,《鄉愁》代表瞭餘光中。那一首流行詩結構巧妙,不動聲色地把愛國主義融混到樸素情感中去,用遞進的方式,完成從母親丶新娘丶亡母到大陸的類比,比起某些簡單的愛國譬喻,高明多瞭。也因其潤物細無聲,同時又明朗易懂,遂成為理想的宣傳詩。
第一,《鄉愁》所表現的,是人類最普遍的最疼痛的母題之一:思鄉。
所謂母題,就是人類共有的,古今中外都適用的一種情感方式。在古代,由於交通不發達,通訊不發達,思鄉的主題表現得尤為強烈。一旦出門在外,就很不容易與傢裡取得聯系,很不容易回到傢鄉。所以就特別思念傢鄉,思念傢鄉的親人。表現這一母題的詩歌,在歷朝歷代都汗牛充棟。這是其一。
第二,所謂“樹高千丈,葉落歸根”。不管是神話還是現實,人類都是從泥土中來的。故土是人類夢想開始的地方,也是人類最後的歸屬。而思鄉,表現的正是一種回歸故土的情感。
第三,現代人的交通通訊都很發達瞭,感覺似乎“思鄉”不在那麼強烈瞭,其實不然,現代人更缺乏“故鄉”。現代人更加隔膜,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更加大,由於大量住在城市裡面,與泥土隔絕,根本就是連“故鄉”都沒有,所以現代人“思鄉”更強烈。
第四,餘光中先生的《鄉愁》,表達的是中國海峽兩岸長期隔絕這一宏大的政治主題。
時事見聞:我讀過餘光中的《鄉愁》,並且《鄉愁》還是人教版本初三年紀下冊的一篇文章。
當時學這篇文章的時候,老師先是給我們介紹瞭詩歌的知識背景,然後就很有感情的朗誦著《鄉愁》,另外老師配著羅大佑的歌曲《鄉愁四韻》,當時聽的真的眼淚都要下來瞭。
當時還不清楚臺灣與大陸的關系,隻是結合瞭自己,因為自己當時在一個寄宿學校讀高中,每次都會想到傢,所以當時隻是覺得《鄉愁》這篇文章確實寫道自己心中去瞭。
而長大之後,才瞭解瞭海峽兩岸的政治及各個方面的關系,然後從讀餘光中的《鄉愁》,確實感受頻多,也想著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盡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。
前不久餘光中先生去世瞭,這幾年他一直從事海峽兩岸友好的工作,在去世的時候也沒有解開他心中的“鄉愁”,沒能夠親眼看到,海峽兩岸和平統一。
原來影子也怕黑:餘光中,著名的臺灣文學傢在今年離開瞭人士,還記得那首耳濡目染的《鄉愁》,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共鳴。我們知道,餘光中出生在南京,隨後去瞭臺灣,在政治事變中,阻礙瞭大陸與海岸倆邊之間的交流,我們大陸的文化與臺灣之間有著一定的差距,但是不可否認我們都是中國人,有著共同的母親和歷史文化。
將鄉愁比如成郵票,突出瞭他與母親之間距離的遙遠,無法見面,隻能通過書信來傳遞著之間的想念之情。而長大之後,鄉愁就是一張船票,我們可以通過海峽,到達大陸去見自己的親人,這是一種改變進步。而後來,隨著歲月的流逝,母親離開瞭自己,墳墓將倆個親人與世隔絕,再也看不到媽媽的臉。很簡短的語言,將自己深刻的感情就表達出來,也將當時國傢的現狀描繪出來,讓人心酸不已。
延伸閱讀
為什麼飛機上相鄰的兩個座位價格都不一樣?營銷航班機長:我們坐火車一般分軟臥、硬臥、硬座,基本上軟臥價格高些,硬臥價格低一些,硬座或者站票是一種價格。我們坐高鐵,基本上有商務座、一等座、二等座,價格也是商務座最高。這個我們在購票中都可以瞭解,...
求大神指教LOL上單瞎子打武器有什麼思路?本人一直是一名盲僧的忠實使用者,但是與別人不同的是我不喜歡尋常的打野位置,因為打野瞎子的話前期能打出自己的壓制力和節奏還好,因為盲僧本身就屬於一個偏向於前期的英雄,如果在前期不能打出自己的優勢後期基本...
蹦迪蹦到脖子僵硬是什麼體驗?舊鋪的京啊:關於蹦迪我有話要說。自從大學開始我就是蹦迪小能手瞭,一直在沒課的時候翻墻跑出去沒命野嗨。然後到目前為止,我有兩次蹦迪蹦到脖子壞掉。而更有無數次喝酒喝到醉瞭!【我們蹦迪之後吃宵夜的樣子】第一...